對鬼島工寮翻譯的文章有興趣並想加入協力翻譯的朋友們,請email聯絡我們!

對鬼島工寮翻譯的文章有興趣並想加入協力翻譯的朋友們,請email聯絡我們!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DW]去除對難民的迷思



「大部分難民都跑到歐洲來」;「難民奪去我們的工作」;「南巴爾幹半島來的人們只是經濟移民」。德國之聲檢視這些迷思和誤解。

德國之聲記者Diana Hodali和Sven Pöhle清理了對於難民的廣泛迷思。他們的調查反駁了在德國廣泛流傳的說法,這些說法甚至也流傳在其他歐洲國家。

為什麼我們要接納難民?

德國有處理難民的法律,德國憲法第16a款聲明,「受到政治迫害的人們有權聲請庇護。」這同樣適用於那些在本國因為政治理念而受到嚴重迫害以致人性尊嚴被殘害的人們。

迷思:難民拿比德國人多錢

近二十年來,尋求庇護者與被歸類為其他難民範疇的人,從德國政府得到的利益,比要在德國過個像樣生活所需的基本生活開支少了30%。2012年七月,德國聯邦憲法法庭批評德國政府給於的這些援助是「明顯地不足」,因此,接著,這些援助被提高。當德國社會福利受惠者拿到的是每月399歐元之時,給於尋求庇護者的支助則是281歐元到352歐元。

根據德國移民權利組織Pro Asyl,難民依然部分地透過購買卷或是可以在特定商店購買特定物品的卡片等形式得到支助。只有受到政府批准的難民才能享有這些支助。

迷思:外國人正搶走德國人的工作

沒有工作許可證,難民是不被允許工作,而且也不能接受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的。尋求庇護者與被歸為其他難民範疇的人,在德國停留的前三個月是不被允許工作的。即使他們要找工作,找到工作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因為德國法律規定特定工人有就業優先權,像是德國人、歐盟國家的人或是被批准的難民。只有在德國待超過15個月以上,尋求庇護者與難民才有工作權。但是在現實中,許多德國工業缺工,所以它們實際上從許多來自戰地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之中尋找雇工。

迷思:難民都跑來歐洲

全世界五千九百萬難民中,超過百分之八十都待在其原本所在的地區。另一方面,難民通常希望能夠快點返回家鄉,然而,他們沒辦法購買機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部分難民都被鄰近中東國家給接收了─而不是歐洲。聯合國難民署(UNHCR)最近估計,敘利亞鄰近國家所接收的敘利亞難民約在四百零八萬人左右。歐洲收到尋求庇護申請的只有三十四萬八千份。

迷思:德國是歐洲接收最多難民的國家

在德尋求庇護者的人數達到了近年的最高峰,2014年有17萬人,至2015年年底則預計有80萬人。即使德國是在歐洲國家中收到最多尋求庇護申請的國家,當考慮申請數量和德國居住人口的比率時,德國每一千居民之中只有2.5件尋求庇護申請被批准。瑞典的比率居歐洲之冠,每千位居民中有八件。匈牙利、奧地利、馬爾他和丹麥的比率都高於德國。

迷思:巴爾幹來的人們都是經濟移民

一般來說,巴爾幹來的人被視為經濟移民,因為他們並非來自戰區。但是許多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們在家鄉遭受磨難:塞爾維亞人和科索沃的羅姆人、吉普賽人遭受歧視、飢餓,缺少基本日常物資。不同於來自歐盟國家的求工者,他們被剝奪行動自由,所以他們設法尋求庇護。像是芬蘭和瑞士這些國家批准了約百分之四十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難民尋求庇護申請的案件。而德國則是驅逐了將近所有來自南巴爾幹國家的申請者。

---------
原文 "Dispelling myths about refugees" - 2015.08.28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從田野重新出發——關於反課綱「微調」運動的一點建議


王映棻、懶河

因2014年初,教育部以「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對高中國文與社會科課綱進行「微調」,並不顧高等行政法院判定行為違法,仍強行上路所引發的爭議,隨著上月底反對「微調」的學生闖入教長辦公室,乃至於學生林冠華的自殺達到了高潮,成為全台熱議、關切的焦點。

這場風波,爭議的除了是程序不民主的問題,促使「微調」方先「暗渡陳倉」,再「強渡關山」,處心積慮調整不可,以及令反對方拼死阻擋、抗爭到底的,說到底都是在於對課綱背後該呈顯的「國族想像」之焦慮。從「荷西治臺」還是「荷西入臺」、「鄭氏統治」或「明鄭統治」、「清代」或「清廷」、「日治」還是「日據」,甚至「日本統治」還是「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還是「光復」臺灣、「中國」還是「中國大陸」,用詞的錙銖必較,無不反應了雙方對於歧異的「國族想像」透過國民教育不斷生產的恐懼。

當然了,「微調」方動輒抬出的史觀、憲法框架不可置疑、「撥亂反正」論調,無疑是更為本質論,也充滿了腐臭的返祖情緒。而反「微調」方比較大的問題則在於,出於對「微調」方過度強調日本殖民統治的惡行之反彈,竟出現對於國際基於自由、平等價值早已眾所譴責的舊殖民主義和慰安婦議題採取相對主義,甚至懷疑論的聲音,這其實與他們抗議「微調」方淡化,甚至刪除二二八、白色恐怖,所採取的人權教育、實踐轉型正義的價值立場有所矛盾。

在當前反課綱「微調」運動陷入瓶頸、暫時退場的時刻,或許該重新思考一條超脫這種觀念上的「國族想像」作為爭奪焦點的惡性循環路徑,也許,號召全台高中生糾團利用剩餘的暑假時間,投入對自身生活的地域、族群的現在與過去的文化、歷史進行調查,會是一種有意義的運動轉進選擇,透過深入田野,青年學子將能從對於抽象課綱的關心,上升到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有具體而真實的理解,如此認識視野將有所不同,也才比較能從各種意識形態的「洗腦」陰影中掙脫。而在開學之前,這些參與訪調的學生,也許還能召開一場針對各團調研結果進行交流的會議,並透過這樣的交流,進一步以調研結果為基礎,擬定出一個調研版的課綱,然後公諸於社會,讓大眾公評。我們相信,這種由下而上的、基於現實調研及受過田野洗禮的人們所討論得來的課綱,必將比當前任何版本的課綱都來的民主,在這樣的過程中,這些青年也將形塑出更民主、更以真實的社會基層為懷的新價值,而這也是一場真正的社會運動所應追求和創造的。